我國高校大學外語政策調整的范例及其戰略意義

最近,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發了《關於成立上海高等學校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的通知》(滬教委高[2012]55號)。《通知》指出“為貫徹落實國家和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加強對高等學校教學工作的宏觀管理和指導,推動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發揮大學英語教學在適應上海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國際化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委決定成立上海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要任務就是“指導高等學校的大學英語課程、教材、師資隊伍等教學基本建設,切實提高大學生直接使用英語從事科研和工作的能力”。同時上海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出台了《上海市大學英語教學參考框架(征求意見稿)》(蔡基剛2012),把大學英語定位在“為學生專業需求和專業人才培養總目標服務的”,並把上海高校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分成了過渡課程、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三類課程,規定了其教學內容分別為普通英語、學術英語和通識英語。
這一改革意味著上海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不再是打基礎的普通英語性質,而是為專業學習服務的學術英語性質。這個外語政策重大調整的背景是什么?對上海乃至全國經濟發展有何意義?對上海乃至全國的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又有何意義?本文打算討論這些問題。
二、上海高校大學外語政策調整的原因
1.上海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2年》(簡稱《上海綱要》,下同)指出“上海將著力推進‘四個率先’,加快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不斷增強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進入21世紀,上海的國際化特征越來越突出。如截止到2011年9月底,外商累計在滬設立投資性公司237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347家、跨國研發中心332家(《文彙報》2011年11月3日)。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和機構在上海落戶,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上海企業走出國門,進行國際跨國並購和投資。這幾年,中國企業跨國並購的規模在急劇擴大,並購的領域也在向多元化發展。中國企業跨國並購的足跡已經遍布全世界五大洲。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我國非金融類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額呈現持續飛速增長態勢,從2003年的28.5億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600.7億美元,增長了20倍,對全球132個國家和地區的3391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其中,上海排在省市的前幾名。也就是說,無論是引進來還是走出去都需要大量既通曉專業又懂英語的人才。企業用人單位要求的不再是聽說讀寫能力尚可的大學畢業生,而是要求畢業生要在他們的專業和行業內具有國際交往和國際競爭的能力,要求他們一上崗就能用英語立即承擔起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這種要求尤其體現在金融、經濟、航運、旅遊、軟件、電子信息和機械制造等領域。
但是根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人才藍皮書《中國人才發展報告(2010)》,我國高校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人才培養機制與社會需求脫節,人才培養規格與社會需求不盡相符。前些年,麥肯錫發布了一個調研報告(《北京晨報》2005年10月17日),稱中國每年培養出近160萬各類工程師,但具備為跨國公司工作的英語技能的人還不到10%。能用英語直接從事涉外會計、涉外律師、涉外金融、涉外物流等人才缺口預計在325萬人(《中國人才報告》載《中國青年報》2007年5月29日)。作為要建設成四個中心的國際大都市的上海,這方面的人才缺口更加嚴重。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上海綱要》提出兩大任務:(1)“推進教育國際化是上海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必然選擇。要提升上海教育國際化水平,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城市”,“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中留學生所占比例達到15%左右,基本建成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城市”。(2)“實施優秀人才培養卓越教育計劃”,“增強學生國際交往和競爭能力。積極引進、消化國外先進課程資源,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知曉國際規則並能參與國際交流的國際化人才”。
這兩大任務意味著上海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將大大提高,國際化課程(即課程直接有外國專家授課)將越來越普及,全英語教學模式將被越來越多的學科和專業所采用。根據教育部在2011年9月21日公布的本科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名單,中國目前有631個經過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辦學的機構和項目,而其中上海有5個中外合作辦的大學(不包括即將成立的上海紐約大學)和57個中外合作辦的專業。這就要求“高校必須要建立一整套具有國際競爭力、以英語作為授課語言的學士、碩士學位專業課程體系”(郝平2009)。截止到2011年底,複旦大學全校77個專業已有63個專業開設或准備開設全英語課程。在這些全英語課程中,通識教育課程占14.5%,文理基礎課程占3.6%,專業課程占81.9%。按照學校規定,今後的本科生四年專業學習至少要選修一門全英語課程。同濟大學的全英語課程達到256門,每年引進100名國外學者進行至少一個學期的授課。上海交通大學從2012年起把兩個學期改成三個學期。在暑假小學期內,校方集中邀請來70多位國外一流大學的教授給學生上課。據統計截止到2012年上半年,上海已產生了180門市級示范性國際化課程(真正意義上的全英語課程)。
在國際化課程和全英語模式日益普及形勢下,在卓越工程師、卓越法律人才等培養的要求下,上海高校的學生越來越多地被要求用英語直接閱讀專業文獻,用英語寫綜述和論文,用英語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論文宣讀和討論。根據我們2011年12月在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的927名學生調查,選修過全英語或雙語課程的占56.5%;要求用英語讀本專業的文獻和文章占69.0%;要求用英語聽國外學者專家的講座或講課為62.9%;有出國留學或作為交流生/交換生出國學習需求的為58.1%;沒有上面任何需求的只有5.0%。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大限度地實現其優勢互補